近日
福建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
其代表性项目囊括
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
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等
共计184人入选
上一期
我们一起感受了部分传统技艺的魅力
展开剩余94%今天,让我们一起继续走进
“传统技艺”专题
感受福建文化的魅力
感受传承人的精神
从业38年,师从祖母陈红母。创新总结出七八分熟野生柚配武夷老茶为最佳原料,并创新“三年陈制工艺”,通过反复曝晒、漂露和草木灰控湿贮藏,使茶品甘醇润喉。2013年创办闽粤茶厂,组建团队,培训村民及残障人士,推动技艺普及,助力乡村振兴。2016年赴天福茶学院进修,推动技艺学术交流。2018年起通过进校园讲座、关帝文化节等活动推广技艺。
图源:东山融媒
东山桔柚茶始创于清代光绪年间,传承至今逾150年,是闽南沿海特有的药膳茶饮。东山桔柚茶制作技艺植根于漳州市东山县地域文化,该技艺通过代际传承延续至今,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传统手工制茶体系,主要分布于东山县、云霄县、漳浦县、平和县、华安县、诏安县。2022年,东山桔柚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源:东山融媒
东山桔柚茶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东山红柚为容器,填入精选乌龙茶,经手工挖瓤、盐渍祛苦、茶果窨藏、炭火慢焙等核心工序,制成兼具柚果清香与茶韵的养生茶品。
从业50年,师从父亲曾昭全。掌握白皮饼等数十种糕饼制作技术。1977年与丈夫创办九峰首家手工制饼坊,坚持古法工艺,以“精面粉+麦芽糖”为核心原料,制成的白皮饼,兼具茶点与食疗价值,广销闽粤地区。2013年受厦门电视台《故乡的云》专题报道,推动品牌成为平和“十佳旅游伴手礼”。积极推动项目进乡村、文旅展会等,带动九峰旅游经济。
漳州白皮饼制作技艺是闽南地区传统糕点制作技艺的代表,该技艺以面粉、麦芽糖、白砂糖为主要原料,通过独特工艺制成外皮洁白、层次分明的传统点心,具有外脆内香、老少皆宜的口感特征。
作为闽粤交界地区的居家常备点心,白皮饼承载着闽南饮食文化记忆。该技艺核心工艺包含三大特征:原料配比严格遵循古法、采用多层折叠技法、控制烘烤温度与时长,形成外皮酥脆而内馅绵软的效果。2022年,漳州白皮饼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从业30年,师从祖母郭秀花、父亲徐亚森。坚持古法工艺,以“炒粉四十天”“黑猪板油”等核心技艺打造东美香脯糕入口即化的独特风味。2014年设立漳州市佳庆食品有限公司,实现食品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其运营的佳庆东美糕品牌惠及400多名村民,为周边的村民带来年均700多万元收入,是乡镇经济发展的致富能手单位。2019年,佳庆东美糕(花生味)作为全国六大茶点之一入选北京故宫博物院“凤鸣·老字号点心”,于慈宁宫展示。2020年被评为福建省乡村文旅能人。
图源:福建日报
位于漳州角美镇西南部的东美村历史悠久,明末清初起就有大量人口下南洋谋生。其中,东美村的后面街因一种糕点小食让漳州人念念不忘,这便是东美香脯糕。在老漳州人的记忆里,香脯糕是招待客人时,一口热茶后不可或缺的最佳拍档,是逢年过节,归家游子心里惦念的家乡味道。
图源:福建日报
小小一方糕点,制作起来极为讲究,绿豆粉炒制、葱头加工、搅拌揉捻、手工印制等八道工序,一步都不能少。早年,东美村会制作“香脯糕”的人很多,外地人直接把东美出产的香脯糕称为“东美糕”。经过300多年的传承,香脯糕逐渐从平凡的佐茶糕点演变为了一种闽南民俗符号。
从业37年,师从父亲王先节。创新总结“一摇活、二摇匀、三摇香、四摇韵”四步摇青法,结合季节特性科学改良传统工艺,确保茶品优质稳定。其论文发表于《中国茶叶加工》,将中医理论与制茶技艺融合,深化工艺理论体系。培养20余名传承人,多人在茶界获得荣誉,并积极推动技艺普惠,帮扶3个乡镇、指导改造生态茶园800亩,辐射带动150户茶农提升技术,通过培训增强茶农专业能力,促进铁观音技艺活态传承与产业升级。
从业36年,师从父亲王木己。在茶树栽培管理、铁观音制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携手团队发明了“四遍重摇青”制作技艺、“充液氮创新保鲜技术”等,并致力于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传人的培养。参与创办的日春茶业现已发展为涵盖茶业、酒店、软件开发三大产业模块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是国家茶叶标准的制定参与单位,获评“评茶师、茶艺师”等级认定(发证)单位、“福建老字号”企业等多项荣誉。
图源:傅筱清 摄
福建安溪产茶历史悠久,始于唐末,兴于明清。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因茶质特异,乌润结实,沉重似铁,香韵形美,犹如观音,而得名铁观音。安溪茶农吸取了红茶全发酵和绿茶不发酵的制茶原理,结合安溪的实际,发明了一套半发酵的独特的铁观音制茶工艺,并形成了我国六大茶类之一——乌龙茶。
安溪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包括采摘、初制、精制三个部分。采摘工艺有采摘期、采摘标准和采摘技术。铁观音制作技艺的关键是做青,其所呈现的“绿叶红镶边”的神奇征象是其他茶类所没有的,才形成铁观音独特的色、香、味。2022年11月,安溪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的一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从业38年,师从父亲傅应坤。1986年接手父亲傅应坤的羊肉店后,将家传技艺系统化改良,以传统中药去膻提鲜,形成“色泽鲜亮、爽脆不腻”的特色,使干咩羊肉从兼营品发展为日销6只、年节超20只的招牌产品。获评“仙游十大名菜”“最受喜爱的福建特色名菜”等荣誉。积极参与非遗展示活动,配合央视《消费主张》《三餐四季》等节目拍摄,扩大项目影响力。
图源:仙游广播电视台
干咩羊肉,又叫温汤羊肉、白切羊肉等,历史悠久,是莆仙筵席上不可少的冷盘菜肴。仙游干咩羊肉最难能可贵的就是“选材”,必须用上好的山羊为原料,辅助专业的剔骨剥肉技巧,如此方能制成莆仙脍炙人口、广受喜爱的特色美食。
图源:仙游广播电视台
干咩羊肉烹制方法较为考究,工艺复杂。锅底还增加了红枣、生姜、枸杞等二十多味中药,所有的味道全部进入汤水中,羊肉尤为入味。这样制成的干咩羊肉又嫩又香,毫无油腻和腥膻之感。如今,仙游干咩羊肉已经结合现代包装贮运技术,借助现代的物流条件,真正地走出仙游,走向全国。
图源: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业45年,师从父亲郑加祥。带领团队复兴宋代贡茶“郑宅茶”,获评“莆田老字号”并入选《中国大百科全书》。其主持的莆田市枫林郑宅茶科学研究所拥有百亩茶园和自动化生产线,产品成为世界佛教论坛、妈祖文化论坛指定用茶。个人获评高级农民技术员,带徒十余名。累计获省级以上奖项十余项,包括2020年、2021年福建省“张天福杯”闽茶杯双料一等奖。长期致力于非遗传播,通过开设公益讲座、非遗工作室等形式,推动茶文化研究与茶树资源保护。
图源:仙游今报
郑宅茶产自仙游,是一种名优茶树品种,始植于隋代,唐宋间郑宅茶已成为贡品。《福建农业大全》将郑宅茶叶列为明、清福建最著名的茶叶品种之一。2016年,“仙游郑宅茶”被核准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2年,“郑宅茶传统制作技艺”入选福建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源:仙游今报
郑宅茶为仙游独有茶树品种,唐宋时已是贡品。郑宅茶的制茶工序环环相扣,采青、晾青、摇青、杀青、揉捻、包揉、烘干、审评等每一步都不可或缺。
图源: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业32年,师从父亲陈荣耀。红团以吉祥文化为特征,广泛应用于春节、元宵节庆等民俗活动之中。他长期致力于传承推广红团制作技艺及其文化内涵,积极配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非遗里的中国(福建篇)》拍摄工作,参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进社区、进校园、进军营等公益活动及相关宣传展示活动。
图源:马莉 摄
红团是莆田逢年过节必备美食,红色团子充满喜庆气息,象征着红红火火、团团圆圆。将糯米、晚米磨粉加水拌入食红做皮,揉成面团,包入馅料,用特制的模具印上花纹,放在鸡蕉叶上入锅蒸制,就是莆田人记忆里的那抹红。
图源:莆田文旅
此外,红团是莆田民俗文化的一种载体,极具民俗研究价值。红团制作技艺以及相关的木质红团印模、竹编蒸笼,都与传统工艺传承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
假如你来到福建
会惊奇地发现
这里的光从不曾熄灭
只是换了种方式在烟火里生长
传说中的非遗并不遥远
就在日常里跳动着
它们不是世界文化遗产里的冰冷坐标
而是“活着”的“东方精神”
后面,我们将会继续与各位一起
感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匠心”
品味福建非遗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发布于:北京市天金策略-专业杠杆炒股-股票十倍杠杆-配资平台查询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